世界盃心戰第二集:假如尼馬又受傷⋯
接著上一期文章,本文繼續探討關於球員在國家隊與及在球會的心理備戰的異同。除了目標設訂的項目與細節會因世界盃而作出針對性設計外,世界盃心理備戰的第二個重點,是在「心理預案」(Coping Plan) 的執行。
繼2014巴西世界盃決賽週,本屆巴西隊前鋒尼馬再次受到傷患的威脅。而今年的問題來得更早,決賽週未來到,尼馬已經經歷了受傷、養傷及嘗試參加熱身賽等不同階段。2014年的巴西隊壓力爆燈,運動心理學家Regina Brandao並沒有被賦予足夠的時間與資源去處理整隊森巴軍團的心理狀態,此為巴西在主場殞落的原因之一;但是,導致巴西災難性大敗的背後還有一個更關鍵因素,就是在世界盃備戰階段並沒有做好心理預案。心理預案是心理備戰的一個重要範疇,是針對重要賽事一些可能發生的處境和狀況,作出預先的準備,致使當處境或狀況於未來真的發生時,個人不至於太容易進入焦慮、不知所措、失常表現甚至心理崩潰的狀態。相反,若個人和隊伍的心理預案做得充份,當某個狀況真的發生時,個人能夠冷靜而純熟的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回應與介入方式。
心理預案的主題可以是戰略性的、處境性的、事件性的,而事件可以是一般事件或是問題事件。我們可先從尼馬本人的角度考慮心理預案。對尼馬來說,大賽前或期間受傷已經不是新鮮事,而在兩週前尼馬更公開承認自己在落場時有未克服的恐懼。及至上週日友賽克羅地亞後備入替而有入球,表明自己狀態已達80%,狀況似乎樂觀。同時,有一些事情也可能為尼馬帶來一些心理上的影響,例如下季是留在巴黎聖日耳門還是轉戰皇馬?信用咭公司高調宣佈將會就尼馬每一個世界盃入球為窮人送出10000份飯餐⋯⋯還有很多我們不能從旁得知的因素。
故此,我們可以用以下一些例子去了解尼馬如何透過心理預案去增加在世界盃的表現或減少他被不能避免而不可控事件帶來的影響。
1)當被對手以緊釘及硬截擊(hard tackle)對待時,產生恐懼而導致觸球意願下降
2)傷患疼痛產生焦慮而導致效能下滑
3)開賽前4小時得知轉會談判進展而干擾了備戰所需的專注
4)在關於信用咭公司的慈善方案事件上,被國家隊教練泰迪訓示不能因此而過於冒進,所產生的煩燥而導致覺醒度(arousal) 波動
5)在隊伍於比賽後段落後一球的情況下產生了急燥感而導致判斷力下降
6)在前綫拍檔屢失良機下產生抱怨而增加了非戰術性進攻
以上只是心理預案的一些例題。也是只屬於尼馬本人的。運動心理教練(sport mental coach, SMC)會為對象作出心理預案的設計,就以巴西為例,對象可以是球員如尼馬、古天奴;可以是隊長、教練或甚至整個團隊的綜合性預案。過程是先找出重點主題,再設計預防的措施(尤其是問題為本的預案),最後決定對應的方法,讓對象可以在事件未發生之前已經可以為事件作出準備。
除了巴西2014年的借鑑,剛過去的歐聯決賽,各位讀者又認為,利物浦在賽前是否有為沙拿的傷出和門將的犯錯,預先做好心理預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