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翁健輝Nathan Yung(亞洲運動心理專業聯會會長 www.asppa.hk)
足球週刊-香港版 www.fb.com/footballweekly.hk
第97期【歐洲足球心理熱報】2018年1月2月8日
曼城終於輸了,輸得並不難看。作客利物浦,在落後三球的情況下於尾段追至僅敗。
但似乎所有球迷都已經有了心理準備,這天遲早會到,差別只是對手是誰。
有趣味的是,經過和不少朋友傾談後,我相信有不少球迷存在這個推斷:曼城應該會敗在中下游球隊手上。這個推斷背後,我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基於大家已經習慣英超的不可預測性。當曼城將不敗戰績延至22場之後,似乎大家更希望出現一個相對較戲劇性的結果,畢竟若曼城最終被曼聯或車路士打破金身的話,這賽果實在太沒趣味了,所以大家更希望見到曼城是敗給西布朗或史篤城。第二是大家均認為強強對踫的優勢已非常牢固地建立在藍月亮的一方,所以強勢如斯的曼城若被擊敗的話,最大的可能性不是技術擊倒,而是輕敵、大意失誤或出現其他不可控的因素。
筆者認為曼城是敗在哥迪奧拿的自我預言,而這個自我預言的影響也可能早已在更衣室中發酵。哥迪奧拿在本季一直走到23週,已經三番四次提到他們不會有一個不敗的球季。可以合理假設的是,相對於在媒體面前大膽附和記者的吹棒,讓自己與球隊承受要一直贏下去的壓力(或動力),哥迪奧拿寧願選擇收歛覇氣接受己隊最終要在賽季承受一敗。這是在哥帥意識或潛意識中最已存在的思想博奕。結果,這個「預言」本身在哥迪奧拿腦海中,無論是一種潛意識還是讓球會和球員降溫的策略,「預言」的材料已經在球員當中蔓延。心理學有一個自我預言效應(self-fulfilling prophecy),就是說明一個人的想法是最終結果的主要原因;所以,若依這個理論去解讀,曼城敗給利物浦的這一仗,正正是哥迪奧拿和他的一眾球員想要的結果。
讀者可能會問,那若哥迪奧拿選擇相信曼城將會經歷一個不敗賽季的話,曼城就最終能夠整季不敗嗎?從心理角度看,這絕對是有可能的,卻並非必然。我們運用心理學理論、推論以至評估,並不是如迷信般具操蹤性。預期會輸,也不一定輸,但個人或團隊會在「輸」的氛圍與傾向出現的時候,當事人更容易接受甚至配合這個傾向與氛圍,從而讓輸的結果更有利出現。預期會贏,也不一定贏,但個人或團隊會在「贏」的氛圍與傾向出現的時候,會更接受這是一個合理的狀況,從而獲得更強的動力與信心。但預期贏的動力不單在順境中獲益,「預期會贏」的影響更多在逆境中彰顯。當個人或團隊有著勝利的自我預言時,若境況不相符,當事人會傾向不接受現況,而期許機會還在面前。這個信念最起碼讓球員不易放棄,繼續相信面前逆轉的可能,從而不斷尋找可能性。不但歐洲足球,若各位有留意香港學界賽事,無論在哪一種球類,大家也發現強者為什麼最終依然強大,就算遭逢極大的不利卻最終仍能笑到最後,這些逆轉的「奇蹟」背後正正是始於雙方球隊的自我深層次信念與預言,在此消彼長下,這解釋了為何總有所謂的「名校效應」。
若懂得心理之道,名校效應其實不止名校可以擁有,而贏家的自我信念也並不是前列選手的專利。其實,一切都可以設計。